TA的每日心情 | 開心 2021-10-13 16:10 |
---|
簽到天數(shù): 405 天 [LV.9]大名鼎鼎
小編
 
- 積分
- 240746
|
微信圖片_20210107094743.jpg (145.8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0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1-7 09:50 上傳
“一動一靜、隆隆中飛雪紛紛落下,兩親兩和、漫漫里摩擦漸漸平和”,這一副描寫石磨的對聯(lián),至今仍記憶猶新。我家老屋里有一副圓圓的手把小石磨,下面用桑木做的像一副擔架。它陪著我們在郝穴童家灣度過了16年,后撤遷在樊家巷重蓋新房子又度過了19年。那石磨吱吱呀呀的吟唱,打磨出有滋有味的日子。按母親的話說,“這副小石磨,一年四季沒有閑置過,是我們家里的有功之臣!”
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住在河南堤(即現(xiàn)在的郝穴港務(wù)站),因擴修長江大堤,到搬遷于新街(現(xiàn)改為建設(shè)路)居住,以及輾轉(zhuǎn)到六、七十年代,小小的石磨,是我們家顯擺的“家當”,大約有50個年頭。它是家母最“親密”的伙伴,也是家里最好的幫手;在那段難忘的歲月中,陪伴我的母親度過了苦樂年華。
我們江陵一帶把石磨叫磨子,用它時叫推磨,據(jù)說是戰(zhàn)國時期魯班發(fā)明的杰作。說實話,這個石磨真的很神奇——磨扇兩塊,中間立軸鏈接,下扇固定,上扇繞軸轉(zhuǎn)動。兩塊咬合的磨扇留有一個空膛,叫磨膛,四周是磨齒紋。上扇有磨眼,若是磨粉和打漿,將其慢慢倒進(稱:遇磨)磨眼流入磨膛,通過磨齒磨成細粉或米漿,從夾縫中緩緩流到磨盤下,即大工完成一半。
微信圖片_20210107094718.jpg (90.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0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1-7 09:49 上傳
在計劃經(jīng)濟的年代,父母生養(yǎng)我們兄弟姊妹七個,可以說是家大口闊。每月供應的口糧不夠吃。母親總要會想辦法、找熟人,到糧站憑“特批”的條子買一袋碎米回來,貼補供給不足的一日三餐。因碎米不好做飯,只有用它做粑粑(bāb。;但做粑粑離不開石磨,其工序并非簡單。記得母親做粑粑的情景:先把碎米洗凈曬干,然后用磨子磨成米粉。每次我都要跟母親打個下手。其實推磨是一項體力活,左右手不停地交換握住磨把使勁地轉(zhuǎn)。母親一邊遇磨一邊講:“石磨奉為‘青龍’,石磨是絕對不能坐的”等民間故事。這一推一拉,平均使力,才能使磨盤勻速旋轉(zhuǎn)。待一場磨推下來,我常常是氣喘吁吁,汗流浹背,雙手都要磨起繭子。常回想在老屋里推磨的畫面,一次次推動石磨,一圈圈旋舞,石磨流淌著又白又細的米粉和米漿,豐富著那個年代。
微信圖片_20210107094713.jpg (32.9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1-7 09:49 上傳
直到推磨完工,母親將先蒸熟的南瓜和米粉倒入盆中,加少許水不停攪拌揉融,做成一個個圓形的粑粑,再將一個個在鍋里擺放一圈,中間倒一點水,然后蓋上鍋蓋。鍋沿要圍一圈打濕的抹布,是為了不漏(跑)氣。那時的柴火灶很管用,只要續(xù)幾把柴火,粑粑就熟了,滿屋彌漫著香味。每次家里做的粑粑,要裝一大竹筲箕。除跟左鄰右舍送幾個外,大約要吃上十天半月。
上得廳堂,下得廚房,這是街坊對我母親的評價,概括起來就是既能主內(nèi),又能主外。母親無論是下廚,還是做麥醬,或是腌制臘菜等傳統(tǒng)小吃,都有一套嫻熟的本領(lǐng)。每到歲末,我們家里還要做一盆糍漿。先將泡好的糯米,連水帶米用磨子磨成漿后,用舊床單或紗布蓋在一盆米漿上,再填滿草木灰(即:柴火灶里的灶灰)。待草木灰吸干水分,糍漿就大功告成了。
那時街坊備有石磨的人家并不多,需要使用石磨都要事先預約或排隊輪用。只要到了寒冬臘月,我們家里的磨子從來沒有停歇過。在置辦年貨中,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米粉和糍漿。說到糍漿,一般從臘月吃到元宵節(jié)。其吃法多樣,按家里需求,可做湯圓,也可做糍漿粑粑。但最佳的吃法在煮米酒時,把糍漿搓成顆粒狀,再打兩個荷包蛋,待浮在水面即熟。當盛到碗中,那白花花的米酒,如同夾雜著一快快和田玉和一粒粒珍珠,煞是好看。
自從改革開放后,電動磨粉打漿取代了當年的石磨。而我們家里的磨子,終于完成了它神圣的歷史使命。但曾經(jīng)裝點我們家生活的石磨,雖然走出了歷史的舞臺,卻走不出我記憶的長河,它永遠是其中的一朵浪花。再回首那時與母親一起推磨的時光,心里仍有一絲絲苦澀的快樂和甜蜜的溫暖。
石磨有幸,見證著歲月的逝去與社會的進步;我亦有幸,年少時與石磨有緣,留下這段溫馨的記憶。正如回憶,時而如一杯美酒,醇香而綿柔;時而如一把泥土,沉甸甸握在手心,厚重而深情。其懷舊的情結(jié),便是老屋里一副小小的手把石磨,將長久地在我的記憶里轉(zhuǎn)動。
如今,功不可沒的石磨,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,要么寂寞地存在角落,要么成為擺設(shè),當作水景或者茶盤。殊不知,退隱、遺忘本是常道。雖說它的季節(jié)不再輪回,惟有記憶像一臺留聲機,一遍一遍地在時光中旋轉(zhuǎn)放映——留戀的人,懷念的事,一如石磨般珍藏于心底。但我正以獨特的方式,存留過去,定格從前。
老屋里一副小石磨,是我無法割舍的情懷,不論它置身何方,都值得用一生的時光,去回味、去回溫。
2021年1月4日寫于鶴棲庭園
微信圖片_20210107094708.jpg (102.6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0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1-1-7 09:49 上傳
作者簡介:袁丹銀、男、生于1958年、中共黨員、荊州市江陵人,湖北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以笨拙之筆記錄點滴的生活,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,永遠放歌在文學的路上。閑暇之余,擅長詩歌、歌詞、朗誦詩、隨筆散文等,曾在報刊、電臺、網(wǎng)站發(fā)表文學作品千余首(篇)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