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的每日心情 | 開心 2021-10-13 16:10 |
---|
簽到天數(shù): 405 天 [LV.9]大名鼎鼎
小編
 
- 積分
- 240560
|
640.webp (9).jpg (167.4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6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9-23 10:41 上傳
江陵攝影家協(xié)會 樊孝銀 供圖
穿透歲月,漫步在郝穴黃家場老街,我不由的想像,從前的老街是何等的繁華。從關(guān)帝廟橋(即紅衛(wèi)橋)走到途經(jīng)黃家場叉口(俗稱四叉口子),東南邊(江堤下)是沈家場,西邊是黃家場,北邊是太平街。郝穴黃家場(俗叫黃格場)是一條古老的小街,依傍在長江堤畔。
據(jù)說黃氏家族,乃是黃選謀的曾祖父和他的兄弟們,當(dāng)年家大業(yè)大,在那建造幾間坐北朝南的房子,煞是氣派,故名為黃家場。除了曾經(jīng)是遠(yuǎn)近聞名的河南堤的堤街,以后擴修荊江大堤,所有商鋪和住家全部撤遷到新街(如今的建設(shè)路)。再就是要數(shù)黃家場最繁華,商賈云集,熱鬧非凡。兩旁的房子古香古色,有的是木制結(jié)構(gòu),有的是青瓦白墻,街路均由青石板鋪就而成,其原貌不亞于今天的烏鎮(zhèn)和西塘。
解放前后,黃家場住有黃、鄭、吳、陳四大姓,都是大戶人家。鄭氏三兄弟緊挨黃氏住宅,吳家修在鄭家的對面,陳家在進(jìn)黃家場的頭上第一戶(北邊,東側(cè)門朝著太平街)。而緊挨鄭家的西邊,有一座香火最旺的“文昌宮”,其星名,即北斗魁前六星的總稱,因為黎民百姓都知道,一個家庭想要長久興旺,靠的是善良和讀書。所以,只要家里有孩子讀書,都少不了要去那燒香叩拜。解放后,文昌宮改為學(xué)校,即郝穴小學(xué)前身。
1954年,黃氏的住房由政府改造歸公后,成為了郝穴第一家工商銀行。那條街依然是郝穴最熱鬧的地方,商鋪林立。除了銀行、稅務(wù)所、旅社之外,也有漁行交易所等小攤小販的店鋪。但還有一家出租煤氣燈的吳老四,那時還沒有電燈,若是哪家有婚喪喜事,都要上門找他租用此燈。為什么叫煤氣燈?就是用煤油充氣點燃;燈的下面有一個圓型的燈座,上面有像草帽一樣的燈罩,掛在家的堂屋中央非常地亮。而在燈座旁有一個打(充)氣的銅桿子,上下來回不停地抽動,待把一個帶網(wǎng)眼狀的布罩,吹成像一燈炮一樣,煤氣燈就亮了?梢哉f,這煤氣燈的亮度,不亞于如今100瓦的電燈炮。
640.webp (8).jpg (180.3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9-23 10:41 上傳
江陵攝影家協(xié)會 樊孝銀 供圖
說到吳老四,我是老郝穴人,對吳氏家族比較了解。他們吳家老輩有六姊妹,四個兒子,兩個女兒,三兒子留學(xué)后回了咸寧。他們的父親在解放前是從咸寧跑生意到郝穴時,覺得郝穴是個好地方,在內(nèi)荊河坐船和運貨可以直達(dá)武漢,更不要說小鎮(zhèn)依傍長江;因為做什么生意,都講個水陸交通便捷。所以,他們的爺爺愛上了郝穴這塊風(fēng)水寶地,也喜歡郝穴的風(fēng)土人情,最后干脆定居到了郝穴。便在黃家場修建了四間坐南朝北磚木結(jié)構(gòu)的房子,臨街是木雕閣樓,面積約有1000平米。并在郝穴開了第一家綢緞鋪,商號名叫“吳永發(fā)”。在緊挨吳家的西邊,修建了一座郝穴劇場,當(dāng)年吳老四投資入了股,是此劇場的股東人之一,本地人土話叫它為“戲院子”。
黃家場老街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宅,在這條樸實的老街上隱藏著一座古老的大宅院,沉寂凝重,古老厚重,飽經(jīng)滄桑,匯聚了郝穴古鎮(zhèn)的木雕、磚雕等古老建筑的藝術(shù)。那就是吳家老宅。古人言,“宅以門戶為冠帶”。正門不大,石條門框,進(jìn)門為門廳,其庭院深深,有四重石板天井,兩扇炳墻門,兩個廂房,一個后花園。樓、廂房更為精致,花格廊欄,窗欞映影。廳稍小,兩邊廂房寬大。
也許有人不知道,什么叫炳墻門?我從大房孫兒吳中榮口中得知,他們吳家的炳墻門就像故宮的門那樣,門上鑲有許多橫豎凸起的門釘,每路9顆,共有81顆,是9的倍數(shù),其寓意:人丁興旺。因為古代人希望家里孩子能夠多起來,特別是男孩,所以,人們把人丁的丁和門釘?shù)尼斅?lián)系在了一起。這些門釘在建筑上是有實際意義的,門釘其實就是釘子的頂帽,同時也有裝飾的作用。盡管門釘是鐵制的,但每一顆頂帽都要用黃銅皮包裹,才能凸現(xiàn)炳墻門的壯觀。因此,門是一戶人家的吐納之所,“入必由之,出必由之”。門所象征的是戶主的地位和資望。
在古時炳墻門設(shè)在住宅內(nèi),是有錢人,講究低調(diào)不露財,更顯吳家大院的厚重大氣。吳老大、老二、老四的子孫們,都是在吳家大院相繼出生長大。據(jù)二房孫女吳妹回憶:”我們后花園有個很大的花堂用古(大字)磚砌成的,中間是一大株(甲子桃花)樹,滿園的蔔萄架,各種花草……”另外,我也知道,吳家后花園還有一顆石榴樹如海碗一樣的粗大,高達(dá)屋檐,近百年樹齡,是當(dāng)年建房時所種。每年枝頭掛滿石榴,是吳家時令的最佳水果。同時,常送給左鄰右舍嘗鮮;當(dāng)街坊的人手捧又大又紅的石榴,都會夸獎他們吳家的石榴汁多且好吃。
640.webp (7).jpg (184.1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3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9-23 10:41 上傳
江陵攝影家協(xié)會 樊孝銀 供圖
可是在1940年農(nóng)歷五月初一那天,日本鬼子的8架飛機轟炸郝穴,小鎮(zhèn)陷入一片戰(zhàn)亂之中……是年6月,國民黨政府搞“焦土抗戰(zhàn)”,派出200多人的支隊,將郝穴“沈家場”、“河南堤”、“鎮(zhèn)江寺”等商鋪集中的繁華地段燒毀,許多年逾百年的祖?zhèn)魃啼伕吨痪。于是,“吳永發(fā)綢緞鋪”只有關(guān)門歇業(yè),直到解放后,吳家主動把住宅交給了政府。除了吳老大和老二兩家的子孫們,守著一份祖宗的蔭護(hù),依然住在老宅且只占用了兩大間外,其余由政府出租,又住進(jìn)了十一戶人家。就這樣,黃家場成了真正的生活區(qū),吳家共住了十三戶人家,乃是郝穴住戶最多的老屋。
雖說吳家大院,承載著歷史與文化,讓人了解水鄉(xiāng)的小鎮(zhèn),感悟郝穴的古老。在吳家古宅中,天井寬大,磚雕門樓,題額字匾,隨處可見。既表明主人的身份志趣和愛好,也表明主人的財富和地位,這種不顯山露水,正是現(xiàn)在所崇尚的低調(diào)奢華。可惜在文革破“四舊”中,很多雕刻被無情地鏟除,不禁為那個瘋狂的年代感到惆悵,多少文物就是毀在那個時代。
640.webp (6).jpg (200.8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9-23 10:41 上傳
江陵攝影家協(xié)會 樊孝銀 供圖
于2015年因擴修沿江大道,郝穴黃家場老街和房子已全部撤除,曾經(jīng)繁華的老街消失了,留給郝穴人的只有了記憶。不由想到80年代中期,北京某電影制片廠,在郝穴拍一部電視連續(xù)劇《荊江濤》(此劇作者:錢家璜),后改名為《荊江情仇》,有一集是在吳家拍的。我在劇中飾群眾演員,并在這里呆了幾天,前前后后仔細(xì)駐足觀看,讓我浮想聯(lián)翩。吳家老宅里匯聚了明清時期大宅宏大的磚雕門樓,梁、柱、門、窗之上精美的木雕,蘊含了古典建筑之玄妙,依稀可見吳家濃濃的生活痕跡。身在古宅之中,想像著當(dāng)年宅前的車水馬龍,上至老祖宗,下至小少爺,盡在這老宅里演繹著人間的喜怒哀樂……
作為老郝穴的我,心中對黃家場老街,有著一種無法取締的情懷。如今來老街的人越來越少,有些歷史已被遺忘,這里留下來的都是老年人,年輕人有的在外地工作,有的搬了出去。老街終究會老去,就像你掛念家里的老人一樣,終究有一天,他們再也不會守在門口等你回來……
在郝穴擴建乃至新江陵發(fā)展的需要,這條黃家場曾經(jīng)繁華的老街,將離我們漸行漸遠(yuǎn)。于是,在我寫這篇雜記時,再次來到黃家場徜徉,留下的唯有些許記憶仿佛如昨……佇立于前,歷史與現(xiàn)實變得逐漸模糊,或深或淺的步履,疊印著一條長長的歷史痕跡,腦海里放飛的思緒愈演愈烈……
640.webp (5).jpg (104.0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9-23 10:41 上傳
江陵攝影家協(xié)會 樊孝銀 供圖
這一座座深宅老院,氤氳濃郁的歷史氣息,這些畫面太熟悉了,置身在這老街其中,使我不由心生幻覺,感覺自己真的站在歷史與現(xiàn)實交錯的時空里。眼前黃家場這條曾經(jīng)繁華的老街,在夕陽的余輝下,尤顯滄桑。真可謂:不一樣的水鄉(xiāng)小鎮(zhèn),不一樣的古老郝穴……
擴修沿江大道之前,每次走進(jìn)這滄桑的黃家場,看到老街的斷垣殘壁,令人唏噓不已,吳家老祖宗的美好愿望與眼前的破敗景象放在一起,無法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。古老的房子,殘舊的門板,時光仿佛定格,塵封的故事,一旦翻開,幾許賢人舊事,雋味久長。
2019年9月20日寫于鶴棲庭園
640.webp (4).jpg (112.1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8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9-9-23 10:42 上傳
作者簡介:袁丹銀、男、生于1958年、中共黨員、荊州市江陵人,湖北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以笨拙之筆記錄點滴的生活,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,永遠(yuǎn)放歌在文學(xué)的路上。閑暇之余,擅長詩歌、歌詞、朗誦詩、隨筆散文等,曾在報刊、電臺、網(wǎng)站發(fā)表文學(xué)作品千余首(篇)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