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的每日心情 | 開心 2021-10-13 16:10 |
---|
簽到天數(shù): 405 天 [LV.9]大名鼎鼎
小編
 
- 積分
- 240690
|
家鄉(xiāng)于我,四季如歌,春華秋實、夏蔭冬陽,蒼茫盎然。每一縷風(fēng)都能喚起我的的童年,每一滴水都能蕩起我的回憶—— 作為老郝穴的我,于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出生長大,再到讀書和插隊乃至工作,風(fēng)風(fēng)雨雨幾十年,從未挪過一步;雖說曾搬過四次家,如今住宅的環(huán)境較以前寬敞、明亮、舒適,但總是忘不了孩提時代居住的那座老屋——三間瓦房(俗稱:黑色紙瓦),除了屋內(nèi)梁、脊檁、椽子、門楣、門檻等屬于木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(都是從河南堤老屋撤遷的材料),但四周是用一根根蘆葦裹草夾成壁子,再用稀泥巴涂抹成墻。就這座門牌為39號的房子,在當年都屬于“富!比思。
古老的小鎮(zhèn),坐落于荊江堤旁,素有 “仙鶴故里” 之美稱;在通往江堤的路段有一個小巷,名叫童家灣。位于西湖垴(西湖路)東南部,西接衙門巷,北接樊家巷,現(xiàn)為郝穴五金職工宿舍。
此巷名來自童姓家族,在解放前生產(chǎn)耕田用的犁鏵(即耕地的農(nóng)具),那時人們把它叫著“罐頭廠”(即方言土話)。其犁鏵為生鐵澆鑄,前有長約二寸的鏵尖,尖后為空腔鏵腹,套戴于犁頭,尖后腹的兩側(cè)各有一寬約八分、長約三寸、內(nèi)厚外薄的邊檐,檐后連接有長約寸七八、稍外傾斜的耳,用以分開翻動的虛土。整個鏵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。
斗轉(zhuǎn)星移,時過境遷。盡管在六十年代初,該廠因諸多因素關(guān)門了,卻成為了郝穴曾經(jīng)輝煌的那段手工業(yè)不可磨滅的歷史。因此,讓我們記住,土地是民之根本,是社稷之源。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家鄉(xiāng),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,讓古老的小鎮(zhèn)煥發(fā)青春。
在童家灣巷口的通幽處,有一座清澈的古井。它建于什么時期,我也說不清楚,只知道井沿被繩索刻滿深深淺淺的凹槽。它的井口直徑大約一米,井內(nèi)用青磚鑲砌,井壁上布滿了綠綠的苔鮮,一塊塊面積不大的古青磚錯落有致地圍成一圈。那馬蹄形的青石井沿高出地面,其周圍鋪滿的青石板,早已被風(fēng)雨剝蝕的凹凸不平,彰顯著古井的歷史。
古井旁有一棵桑棗樹,剛勁挺拔、綠意盎然。寒來暑往,萬木凋零,唯有桑棗樹翠綠欲滴,像一位美麗的少婦守候在老井身旁。據(jù)父輩講,在我爺爺?shù)臓敔斈菚r候,井旁就有這棵桑棗樹;按時間推算,至少也有上百年的歷史。
小時候,每天放學(xué)回家路過小巷時,和小伙伴們都要跑到那里去玩耍,看大人們在古井旁用木桶吊水的情景;因井水清澈明亮如鏡,在一起長大的發(fā)小,總喜歡趴在井沿哼幾首歌兒,或吟幾段唐詩,井內(nèi)即刻回聲繚繞;現(xiàn)在想起來,仿佛有在北京天壇回音壁的感覺,每當一陣微風(fēng)吹來,頓覺涼風(fēng)習(xí)習(xí),井旁的桑棗樹隨風(fēng)搖曳,樹葉沙沙作響,偶爾有幾只小鳥飛出。那幅迷人的畫面,至今仍能帶給我無盡的回味。
古老一眼井,溫柔一條巷。當年的小巷,熱鬧非凡。居住在這里的三十多戶人家,還沒有用上自來水,雖說可以去長江取水飲用,但用井水更便捷。所以,居民們的生活用水全部來自于井水。古井前有一條石板路通向小街,趕路的人路過古井,口干舌燥了,就從老井里提出一桶又清又涼的井水,用木瓢舀出來,“咕嚕咕!钡睾壬蠋状罂凇
640.webp (16).jpg (29.6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11-17 10:14 上傳
夏天,古井里的水很涼很涼。記得兒時,母親常買回一筐西瓜到家,讓我們兄弟姐妹解暑。只因炎熱酷暑,吃再多的西瓜也難以降溫。我聰明的二姐和三姐想了一個妙計,用麻繩精心編織一個個小網(wǎng)子;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,把裝進西瓜的網(wǎng)子,系上一根粗繩索,一頭放到井水里,一頭栓在樹上。待中午正熱時,我和小弟嚷著兩個姐姐去老井取回西瓜,讓我們痛痛快快地消暑。說真的,那滋味比現(xiàn)在吃冰棍和冰淇淋還要過癮解熱。
冬天,古井里的水很暖很暖。小巷里接憧而來洗菜、洗衣的人,緊緊地圍在古井旁。剛從古井里打出來的水冒著熱氣,把手放進去,沒有半點凍手的感覺。到了三九寒冬,地上鋪滿了厚厚的冰霜,井水如同一眼溫泉,顯得格外暖和。同時,小巷里涌出的孩童們,像一群快樂的小鳥,在古井旁飛來飛去,把彌漫熱氣騰騰的井水,濺起一朵朵浪花,將冬天潑墨的如春天一般。
于七十年中期,因小鎮(zhèn)擴街建設(shè),熱鬧的小巷陸續(xù)搬遷,那一座古井也被廢除填埋。后來,我家從童家灣遷到樊家巷,在西湖橋內(nèi)荊河旁,重新蓋了三間磚木結(jié)構(gòu)的房子。雖說離開古井四十余年,偶爾經(jīng)過那里,多想看到古井的重現(xiàn),和小伙伴們趴在井沿,找回童年天真無邪的快樂……
歲月無情,記憶如昨。沉淀在家鄉(xiāng)那一座冬暖夏涼的古井,永遠定格在我不老的記憶里……
640.webp (15).jpg (286.7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0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11-17 10:14 上傳
作者簡介
袁丹銀、男、生于1958年、中共黨員、荊州市江陵人,湖北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以笨拙之筆記錄點滴的生活,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,永遠放歌在文學(xué)的路上。閑暇之余,擅長詩歌、歌詞、朗誦詩、隨筆散文等,曾在報刊、電臺、國家網(wǎng)站發(fā)表文學(xué)作品千余首(篇)。
|
|